德國聲樂家與聲樂作品

德國聲樂家與聲樂作品

文章STSD » 2009-12-14, 15:21

就來談這個題目。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000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Martha Mödl、Clara Ebers與凱爾伯斯

文章STSD » 2009-12-14, 15:23

圖檔
廠牌:ARCHIPEL / 編號:ARPCD0396 / 試聽一 / 試聽二

Martha Mödl(1912-2001)是二次大戰前後重要的德國華格納女高音,這句話講來並不輕鬆,因為愛樂者心目中華格納女高音的典範,大多都是些外國人,Kirsten Flagstad(1895-1962)是挪威人,Birgit Nilsson(1918-2005)是瑞典人,與Mödl同時期活躍於拜魯特的Astrid Varnay(1918-2006)是美國人。
我完全沒有用國籍來褒貶藝術成就的意思,但想想同時期中,美國人卡拉絲在義大利歌劇、西班牙女高音安赫麗絲在法國歌劇上也不遑多讓,這「國際化」的一致性也太巧合了,特別在歌劇這一與語言有著親密關係的藝術上….可議的空間自然也大了一些。

出生在華格納歌劇之都拜魯特,Martha Mödl是那種一開口就讓人歎道「啊!是德國」的女高音,她最為人所稱道之處,是對於劇本詩句的詮釋、強烈的戲劇性表現、與賦予主角真實生命般的舞台魅力,這豈不正是一個「真正的德國人」的天生自然嗎?

1955年,43歲的Mödl以相當理想的嗓音,演唱華格納的「威森東克歌曲」,炙熱、敏感而內斂、充滿著柔情與嘆息的歌聲,在凱爾伯斯指揮柯隆廣播交響樂團那樸直、甚至可稱為古拙的管弦樂伴奏下,我不知道可還有更「德國」的音樂嗎?

凱爾伯斯在歷史錄音愛好者間評價不高,那是因為主流媒體並不喜歡凱爾伯斯,他們有各式各樣的說詞,但總歸一句話就是,缺乏哲學式的深沈。問題是,這種深沈並不會比較厲害,裡頭有相當比例的裝腔作勢。我們大可以坦然的接受並理解,有太多我們喜愛的後浪漫派音樂家有強說愁的毛病,他們總是呈現出悲壯的姿態,卻也有些矯情,就像北斗神拳。
兩個序曲提供了我們思考的機會,分別是1940年的唐懷瑟與1955年的名歌手,它們各別該如何被演奏?而什麼樣式才是好演奏?

補白的曲目是Hans Pfitzner(1869-1949)的「四首歌曲」,這種奇珍異品居然標著「BONUS」字樣,我真想罵聲「肖ㄟ!」
Clara Ebers是Pfitzner喜愛的女高音,作曲家生前常親自為之鋼琴伴奏,合作演出其聲樂作品。
同樣是1955年,這位音色純淨甜美、腔調純正的女高音在凱爾伯斯指揮邦貝格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所錄製的「四首歌曲」,洋溢著香甜濃郁的浪漫情懷。

這些都是,純正的德國之聲。

林主惟20091214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000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回到 音樂家及演奏團體主題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