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D 寫: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2198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關於《郭德堡變奏曲》,似乎也沒什麼好說的,大家都熟。
這張CALLIOPE發行的《郭德堡變奏曲》,
依照他們的說法,鋼琴家的詮釋是在管風琴與大鍵琴的交叉路口上。
可以這樣說嗎?鋼琴家試圖讓鋼琴有管風琴、也有大鍵琴的聲音。
不過,這個說法太懸疑了,引不起理解的興趣。
反而是鋼琴家的演奏,令人覺得有意思。
他沒有「樂以載道」,音樂就是音樂,
音樂就是要一路的唱下去,讓人一路聽下去。
非常優秀的左手指法,讓32段音樂都變得非常好聽。
好聽是什麼,就是在聽音樂的過程裡,有種愉悅。
這應該是法國鋼琴家Jonathan Benichou的第三張唱片。
第一張唱片是TRITON發行的三重奏,
第二張則是史克里雅賓的鋼琴曲。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1850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法國鋼琴家 Annie d’Arco(1920~1998)的錄音。
她在14歲便進了巴黎音樂院跟著瑪格麗特・隆學琴。
成名後,主要在教學,錄音並不多,晚年因病,更少露面。
留下的錄音多在CALLIOPE,但多已絕版。
這是她在1974年錄下的夏布里耶鋼琴作品,
錄音師是當時的法國錄音界大師Georges Kissehlhoff。
當年的錄音都以黑膠發行,
CALLIOPE在2018年remastering後製發行CD。
這是個優秀的夏布里耶鋼琴作品演奏。
明朗、色彩多變,而且令人愉悅。
Annie d’Arco的指尖功力呈現出法國獨特的生動活躍。
夏布里耶,這位德布西、拉威爾的前輩,
對於後來的印象派影響不小,
甚至,在這些音樂中,會感受到一些拉威爾的色彩。
正確來說,應是拉威爾受到夏布里耶的影響。
夏布里耶的作品都不複雜,但聲響結構、和聲卻是相當獨特。
這張Annie的錄音裡,收錄了夏布里耶的重要鋼琴作品。
試聽一是夏布里耶的〈布黑舞幻想曲〉,
在POLYMNIE的POL210372那張的片子第一首,
即是這首曲子的改編,聽了原來的鋼琴演奏,
會有種「難怪會改編為打擊樂演奏」的讚歎!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2081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法國小提琴家Maite Louis演奏的流浪者之歌會威脅Tosi版的地位?
她跟Tosi一樣是1984年生的法國人,
9歲就開始在歐洲公開演出,至今有超過400多場的音樂會。
這張是她2020年的錄音,CC那張是2018年的作品。
在這張以克萊斯勒、薩拉沙泰的作品錄音裡,
主要以克萊斯勒改編一些作曲家關於西班牙的音樂,
還有薩拉沙泰的西班牙舞曲及流浪者之歌。
聽聽看,她手裡的流浪者之歌,味道如何?
試聽一是流浪者之歌,試聽二是薩拉沙泰的夜曲,
試聽三則是克萊斯勒自己寫的西班牙音樂。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1631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演奏這張沙替作品的法國鋼琴家Stephane Blet,
於去年初墜樓身亡,享年52歲(1969~2022)。
他最後的錄音,都在CALLIOPE,除了沙替作品外,
還有莫札特、赫曼尼諾夫、舒曼等。
早年在飛利浦、FORLANE也都有過錄音。
他雖是法國人,不過他的老師是美國鋼琴家Bryon Janis,
15歲就開始了他的演奏與錄音生涯。
他的這張沙替跟上週分享的那張《郭德堡變奏曲》一樣,
都是在巴黎第五區的Saint-Marcel教堂錄製的。
這個教堂的錄製出來的聲響,帶這溫度與活力,相當不錯。
演奏上,有兩個特點,一個是Blet的指尖力道。
德布西形容沙替是:在本世紀迷失的溫柔的中世紀音樂家。
德布西所指的「溫柔」,也許是指沙替的音樂簡單又不張揚。
在鋼琴家Blet的指尖下,每個音符卻都鏗鏘有力,
清清楚楚地交代,一點也不含糊。
這樣的指尖力道,令人想到了海席克先生在壯年時彈奏的巴哈。
而聽Blet呈現沙替音樂裡的神秘感與句法的獨特性,
讓人想到晚沙替幾年出生的Co Co Chanel,
以簡單褲裝將當時的穿著風格,刺透了一個新洞口。
有神秘,有優雅,有一條新路可走。
另外一個特點是,這張唱片裡有口白。
口白後的音樂,是依照其相關性安排,所以,
音樂的呈現,並沒有按照沙替每組作品原先的順序。
口白的說書人是一位喜劇演員,
內容則是沙替所寫的《一位失憶症者的回憶》裡的內容。
失憶症者的回憶,這是矛盾又有趣的對比。
可惜,因為語言限制,我們無法領略這部分。
而且,他的口語風格與音樂相當衝突,
可是,讓我們忽略這些,只聽音樂,這是很相當立體的沙替。
片子裡的曲目,有常見的沙替曲目,
也有華爾滋、獻給德布西、杜卡斯、胡賽爾等人的作品。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2194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試聽一是柴可夫斯基作品,
試聽二是葛令卡作品,
試聽三是鮑羅定作品。
錄製這些曲目的鋼琴是法國手工琴Stephen Paulello。
DUMKA是烏克蘭語,大意是憂鬱或深思。
這張唱片便選錄了葛令卡、鮑羅定、柴可夫斯基、尼古拉耶娃,
及我們較不熟悉的Leokadiya Kashperova、Ella Adyevskaya、
Aram Khachaturian等人的DUMKA作品,曲子都相當好聽。
特別是在這架Stephen Paulello鋼琴上的演出。
一般認為帶粗獷性格的俄國音樂,卻變得相當細緻與圓潤。
Stephen是個法國鋼琴家,但基於演奏時,
對現代鋼琴的不滿,進而研究、動手製造鋼琴。
就像流行歌曲作曲家李宗盛,發展自己品牌的吉他一樣。
Stephen認為現代鋼琴的許多做法,在以前就已經都做到了。
但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鋼琴應該可以有所不同。
所以,從鋼琴的木頭結構、琴弦的排列,
還有琴弦的鋼絲的磅數、以及更重要的琴弦的防鏽,他都研究實驗。
以琴弦的防鏽而言,琴弦一旦出現鏽點,音色容易跑掉。
因此,他實驗了琴弦的鍍鎳與鍍錫的聲音。
最後,選擇了鍍鎳,並且與傳統的琴弦混用。
他的改變項目很多,但我們非彈琴人,也非製琴人,並不易懂他的改變。
但從唱片上來聽,他的琴出來的聲音,
很像一首曲子,聽CD與SACD(真正以SACD規格錄製)的差異。
聲音的密度不僅高上許多,音色的細膩度也整個提高。
不過,在低音的延音部分,自然衰竭的較快,但是清晰度很夠。
所以,這樣的鋼琴聲音,就讓這些俄國曲目變得非常不同。
這種訂製手工琴,應該不便宜,我也查不到價錢。
但有幾種型號可選,除了300公分長的演奏型外,
還有直立式與小型三角鋼琴,可見有其個人市場存在。
但Stephen提供的型號,還因應作品年代或風格來區分。
其間的差異,大多來自琴弦的不同。
哪些音樂廳有提供這種琴?不太容易查到。
KLARTHE發行的這張錄音,
則是在Stephen Paulello的展示間錄製的。
有這張唱片的樂友,可以仔細品味一下差異。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1967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2184
廠牌:INDESENS / 編號:INDE107 / 試聽一 / 試聽二
是張德布西,也是張爵士鋼琴。
演奏的鋼琴家Herve Sellin畢業於巴黎音樂院,
是已逝的鋼琴家Aldo Ciccolini的學生。
不過,畢業後,因喜愛爵士樂,和許多美國爵士名家合作,
與薩克斯風名家Johnny Griffin合作長達15年,
也為歌手Dee Dee Bridgewater伴奏了好幾年⋯⋯
豐功偉業訴說不完。
在這張爵士鋼琴裡,他從德布西出發,
再逐漸展現出他認為的德布西爵士風味。
熟悉德布西鋼琴曲的樂友,可以聽聽有沒有道理。
試聽一取自《前奏曲》,
試聽二取自《小組曲》裡的〈芭蕾〉,四手聯彈。
廠牌:INDESENS / 編號:INDE161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不知道這個封面有沒有引起你的興趣?
這也是一張法國女性作曲家的鋼琴作品集。
只是這個範圍是從19世紀初一直到當代,總共有10位的作品。
包估我們熟悉的莉莉布蘭潔、Louise Farrenc、
(還記得嗎?普沃斯老奶奶錄過她的小提琴作品)
泰葉菲(Germaine Tailleferre),或是當代的Edith Canal De Chizy。
其他的,就是我們比較不熟悉的作曲家。
這張女性作曲家集,也是搜羅鋼琴曲目,
但音樂聽來與昨天的浪漫柔美,截然不同。
演奏的鋼琴家Sophia Vaillant的觸鍵帶著明亮、陽光,
讓這些作曲家的作品,聽來鏗鏘有力,而且光線變化多端。
這是一張讓人聽了血液循環加速,一直想聽下去的片子。
試聽一選了Helene De Montgeroult(1764~1836)的練習曲。
試聽二是泰葉菲的即興曲。
試聽三則是Betsy Jonas(1926~)的作品。
廠牌:INDESENS / 編號:INDE156(2CD)
這裡:試聽一 / 試聽二
其它地區:試聽三 / 試聽四
封面寫著「ICI & AILLEURS」,意思是這裡和其他地方。
「這裡」指的是法國;「其他地方」就是法國以外。
再搭配封面的豎琴,就明白,這是張關於法國與其他地區的豎琴作品。
但用上了「這裡」,很明顯地,說明了法國在豎琴的地位——
多驕傲!又多自信的法國!
演奏者法國豎琴家Marie-Pierre Langlamet,
目前擔任柏林愛樂豎琴首席:她說,法國就是豎琴之都。
自從19世紀法國艾哈鋼琴改造了豎琴,使其具備7個踏板後,
再加上半音階豎琴的出現,豎琴在法國整個開花結果。
並由法國往外擴散,她花了很大功夫安排並說明這些曲目。
在第一張CD裡,搜集了佛瑞、Marcel Tournier、Henriette Renie、
易百爾、胡賽爾、克哈斯、泰葉菲、
Pierick Houdy、Laurent Petit-Girard等人的作品,
這些是她認為可以反映20世紀法國豎琴音樂的代表作品。
在第二張其他地區裡,就包羅萬象,
有羅馬尼亞的恩奈斯可、德國的Wilhelm Posse、俄國普羅高非夫、
亨德密斯、Nino Rota、羅德里戈、布列頓⋯⋯等12位作曲家作品。
有趣的是,從法國到世界各地,Langlamet特別舉了幾個作曲家,
像是法國的Henriette Renie,她是位對豎琴野心很大的作曲家,
一直試圖把豎琴當作交響化的樂曲來看待。(試聽ㄧ)
而另一位德國作曲家Wilhelm Posse(試聽三),則是很old school,
對豎琴聲響的展現要求很小,被巴黎音樂院的學者戲稱他為:小蕭邦。
處於這兩者中間的是法國的Marcel Tournier,
她認為他的豎琴曲子,恰如其份。
這是一套關於20世紀豎琴曲目很精彩的演出錄音。
在聽了不少HARP & CO.出版的塔莉曼夫人的豎琴錄音後,
Langlamet讓我們直接面對20世紀的豎琴,
讓我們對豎琴的開花與散枝一目瞭然。
廠牌:INDESENS / 編號:INDE138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試聽一:格拉納多斯西班牙舞曲
試聽二:拉威爾庫普蘭之墓
試聽三:巴爾托克匈牙利素描
柏林愛樂豎琴首席Marie-Pierre Langlamet的專輯「這裡與那裡」,
這張以法國豎琴音樂為中心,再邁向其他國家的豎琴作品錄音。
很受歡迎,一直被樂友追問補貨時間。
Langlamet在INDESENS其實有好幾張錄音,
從莫札特到舒曼、德布西都有。
這次是她與日本豎琴名家Naoko Yoshino(吉野直子)的二重奏。
Naoko從小受西方教育,並學習豎琴。
她在多家唱片公司有過錄音,後來跟HARP & CO.的塔莉曼夫人一樣,
自己創立一個品牌,發行自己的豎琴錄音,目前有7張發行。
不得不說INDESENS的錄音很強,把兩架豎琴錄得清晰又生動,
讓整張音樂聽來相當迷人。
當然,曲目全來自改編。
有阿爾班尼士、格拉納多斯、雷史畢基、
拉威爾、巴爾托克、法雅等作品。
甚至連法朗克著名的管風琴曲前奏與賦格,都改編進去。
兩個大咖,在兩架豎琴中,既合作又較勁,聽來很過癮。
這些改編的曲子,多為舞曲,
所以節奏與速度的呈現,顯得很重要,也考驗播放系統。
播得好,這會是張很驚艷又好聽的片子。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