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05, 09:50

2025/05/05
533+494=15


圖檔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1851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早安。
533與494都是莫札特的作品編號。
比較特別的是,K.533+K.494就等於莫札特第15號鋼琴奏鳴曲。
這是因為,先寫了K.494迴旋曲(Rondo),
後來寫了K.533的前兩個樂章,就把494當作是533的第三樂章。
所以第15號的作品編號,就變成K.533/494。

這是瑞士鋼琴家Christian Chamorel的演奏。
這個演奏(或是這張專輯),被認為離開傳統,比較叛逆。
但我回頭去聽海布勒、內田光子等人的演奏。
怎麼辦?我比較喜歡叛逆。

533第一樂章開始,主題會在左右手交換,
聽感上形成一種不斷翻轉往前。
可是傳統的處理,並不是不注重歌唱性,
而是,他們更注重結構,讓這些音符像磚塊,一塊塊疊起來。
而Chamorel的演奏卻是歌唱性跑在最前頭,
左手先唱,接著右手唱;然後左手又唱,右手再唱,
不停地唱,就是歌唱。
那歌唱像是不斷地水流,把結構牢牢地環繞著。
Chamorel不只是歌唱性而已,
他對每顆音的處裡與交待,完全不模糊。
也許是我喜歡乾淨琴音的關係吧,
這樣的莫札特,讓我有種喜悅感。
533/494的第二樂章很出名,被形容為黑暗與光明,
但我喜歡第一樂章帶著我往前走的前進感,
所以試聽一是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試聽二是第四號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慢板。
試聽三是K.455取自葛陸克主題的變奏曲,最後一段。
這三段應該夠展現Christian Chamorel在莫札特上的迷人魅力。
明天會再分享一張Christian Chamorel的協奏曲錄音,
其中也有莫札特,但有一個現代作品值得聽聽。




圖檔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2077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孟德爾頌鋼琴作品/Christian Chamorel
試聽一為幻想迴旋曲,試聽二為無言歌,
試聽三是幻想曲。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06, 08:35

2025/05/06
奧乃格、Frank遮住了Bernard Reichel?


圖檔
廠牌:Calliope / 編號:CAL22100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 試聽四

早安。
雖然沒人理我昨天的莫札特(是光頭?是黑皮膚緣故?),
還是要繼續鋼琴家Christian Chamorel的另一個錄音。
這是2021年的協奏曲錄音,
包括莫札特的第23與24號鋼琴協奏曲,
以及瑞士法語區的作曲家Bernard Reichel的鋼琴協奏曲。

Bernard Reichel已經在1992年蒙主召回。
他是個離開瑞士就不太有人知曉的作曲家。
有人說,因為同時代的瑞士作曲家Frank Martin與奧乃格——
遮住了Bernard Reichel的光芒,所以大家不認識他。
這樣解釋,其實很呼籠。
從鋼琴家Christian Chamorel錄製Reichel的協奏曲,
並搭配莫札特的協奏曲也許可以窺見一二。

Christian Chamorel雖然也住瑞士,他也不認識啊!
是因為這個錄音的指揮Guillaume Bernery推介,
才認識Reichel的鋼琴協奏曲。
Christian Chamorel認為這首曲子,
是依循著莫札特的流派而來,不是蕭邦、李斯特或拉赫曼尼諾夫。
他沒有當代那種立即識別的風格,
所以他不會像Frank或奧乃格那般受歡迎。
Reichel的協奏曲最初是由鋼琴家Christiane Montandon,
和瑞士羅曼德管弦樂隊於1949年首演的。
曲子相當微妙,流暢和平衡,沒有傳統形式的「悲愴」。
Christian Chamorel雖然在這張錄音裡,有著兩個莫札特的協奏曲,
但要如何辨識出Reichel是源於莫札特的流派呢?
如果你的專業不是作曲家或鋼琴家,大概也很難辨識出來。
不過,音樂好聽有趣,比較重要。
試聽檔,一二三是Reichel協奏曲三個樂章的三個片段。
認識一下這位瑞士作曲家吧,他其實還蠻法國的。
試聽四,是Christian Chamorel演奏的莫札特24號協奏曲,
我選第一樂章,從錄音上聽來,
他應該很愛這個樂章,連cadenza都自己寫——
雖然很樸實,也不太像莫札特。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07, 09:08

2025/05/07
一張唱片,三種錄音等級


圖檔
廠牌:KLARTHE / 編號:KLA179 / 試聽1A / 試聽1B

早安。
今天來說這張唱片的「壞話」。
這張中提琴的唱片,被樂友推薦為「有史以來最正確的錄音」。
聽過唱片後,我問樂友:有聽其他軌嗎?
他回我「第一軌大概聽過一千遍⋯⋯」,
見鬼了,真的聽了一千遍,「怕個你你」一定半夜來抱著你。

我說,你聽聽其他軌看看。
同時,我也發訊息問了些樂友,他們的聽感。
有個樂友說,在辦公室聽來很「驚艷」。
「驚艷」!我猜樂友的注意力一定是停在第1軌,
然後就忙著忙著當背景音樂了。
不然就是,沒察覺到第1軌之後,音樂沒吸引力了。
(再不然就是該換系統了,音響聽不出差異)

這張唱片的第一軌長達13分鐘,打從樂團第一個音出來,
毫無疑問,這是演奏與錄音都非常好的成果。
讓人可以很仔細很享受地聽到帕格尼尼的魅力。
但第一軌之後,事情就變了。
第2、3、4、5軌,改編拉赫曼尼諾夫的大提琴奏鳴曲(Op.19),
中提琴與鋼琴,聽來像兩個薄紙片的樂器在哀嚎。
尤其那鋼琴,簡直⋯⋯,KLARTHE怎會錄出這樣的鋼琴?
另一方面,以中提琴取代大提琴,
讓這首曲子的濃郁感大幅降低。
或許是錄音上的不平衡,讓我很難喜歡這樣的改編。
接著第6軌,又回到樂團與中提琴的合奏,是布魯赫的浪漫曲。
這個演奏與錄音,有比2、3、4、5軌好,
但還是輸給第一軌,輸在樂團與獨奏樂器沒有了第1軌的呼吸感,
也就是沒有第一軌那種演奏現場的「氛圍」,顯然有壓縮。
所以,就覺得這曲子、這中提琴好像不怎麼樣。
於是,這張唱片的錄音就被分成三個等級:
第1軌〉〉第6軌〉〉第2345軌。
當然,以第1軌的表現,絕對很值得。
但,有三等級的錄音品質,
拿來測試,很容易聽出系統的鑑別能力好不好。
至少在我地下室裡系統裡,
兩套系統展現錄音等級的差異距離不一樣。

今天試聽檔有兩段,都來自第1軌,沒有其他軌。
後來查了這張唱片的錄音,是分成幾天完成。
雖然同一個錄音師、同一個場地,但結果就不一樣。
其實,很多唱片裡的錄音也會這樣,
同一時段的錄音計劃,卻有些品質差異存在。
以這張片子的第1軌錄音,的確是KLARTHE的超級第一名。
而且高過KLARTHE的錄音平均值。
KLARTHE的錄音平均值在哪裡?
明天分享一張。
也期待樂友分享聽這張「三種等級錄音」唱片的聽感,

(這樣寫,好像把唱片說成了「三級片」)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08, 09:17

2025/05/08
KLARTHE的水準


圖檔
廠牌:KLARTHE / 編號:KLA158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 試聽四

早安。
其實,我爸媽給我的耳朵並沒有鑑別「目前最正確⋯⋯」的能力。
只是在地下室工作後,「耳」無旁騖吧。
昨天的「三種等級片」,樂友多在猜測生了什麼事——
有人踢到麥克風?還是錄23456軌時,麥克風鬧鬼了?
甚至主錄音師上洗手間去⋯⋯
不管如何,第一首是一定要聽的。
因為這個第一軌的水準,在KLARTHE錄音平均之上。

晚安曲分享的是張雙簧管與鋼琴,
這個演奏與錄音水準是整張一致的,而且,
我覺得這是能代表KLARTHE的水準——
至少木管與鋼琴是如此。
這組音樂家最早發行的舒曼錄音(KLA157),我沒留意。
因為太多舒曼的錄音了。
後來在進貨時,看到這張法國作品,試聽了一下,
心裡一跳,這Oboe好動人,質感又美。
於是,找出KLA157來聽,才摸到一點這種木管的美。
KLA157是舒曼作品,晚安曲KLA158是5位法國作曲家作品。
這兩張是在同一段時間,於於德國斯圖加特錄音的。
後期處理,則是回到巴黎製作。
然後於2023、2024年各發行一張。
但是兩張的錄音並沒有什麼明顯差異,
反倒是演奏,我比較喜歡法國作品這張,太美了。

這組音樂家很年輕,雙簧管的Philippe Tondre才36歲,
費城管弦樂團的雙簧管首席。
他的音樂很敏感,音色散發著光環,且色調溫柔。
整個演奏則帶著優雅的力量,把聽眾抓緊。
而鋼琴家Danae Dörken更年輕,33歲。
當她還是小孩子時,被小提琴家曼紐因發現,走上音樂的路。
她出過的唱片還不少,但我比較喜歡晚近的發行。
溫柔的琴鍵觸感,超越她年紀的心情與意念。
五首作品,分別是聖桑(試聽一)、Pierre Sancan(試聽二)、
普朗克(試聽三,很美的曲子),
及Henri Dutilleux(試聽四)的奏鳴曲。
再加上一首Jolivet的五重奏小夜曲。
這樣的錄音與演奏,
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美好的夜晚了。
這是KLARTHE的水準。
 



圖檔
廠牌:KLARTHE / 編號:KLA157 / 試聽一 / 試聽二
張舒曼作品,改編為雙簧管與鋼琴。
試聽一是舒曼寫給小孩的12段四手聯彈鋼琴作品——
最後一首《黃昏之歌》,非常有表情與色彩。
試聽二是舒曼的Op.102,五首民謠風小品第四首,
改編為雙簧管,一點也不輸原本大提琴的味道。
這首曲子,舒曼用了個副標題《聖經》裡的「虛空的虛空」。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09, 08:49

2025/05/09
Cornetto,義式甜筒可愛多?


圖檔
廠牌:ARCANA / 編號:A120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早安。
唱片封面是看不出甜筒樣啦!
倒是很像台北悠遊卡的四個箭頭。
Cornetto是個義大利的甜筒品牌「可愛多」——Google說的。
但在ARCANA,Cornetto是一種樂器,模樣呢?
就是把甜筒的尺寸再拉長,像個號角。
這是木管類的樂器,但聲音偏向銅管味,
只是沒銅管那麼金屬感,但溫潤。

根據台灣小號家徐雲修先生的介紹,
Cornetto,不是現在樂團常見的Cornet(短號,銅管類)。
Cornetto流行於15~17世紀,大概在50年前才又在歐洲被復活。
「Cornetto的樂器本體接近木笛或是古長笛,
通常使用蘋果樹、櫻桃樹、黃楊木等製作而成,
外部則包覆皮革,管狀的樂器身上有七個音孔,
發聲原理則跟現代銅管樂器完全一樣」(引自徐雲修文)
這種樂器的聲音非常溫暖柔和,
像是「高音小號和木管樂器的混和體,
在有大量殘響的教堂中又非常接近人聲的聲響。」
徐先生也提到,巴哈在很多合唱作品當中,
會讓Cornetto和女高音同個聲部齊奏。

我其實是不小心聽到這張片子的——
因為在找義大利作曲家帕勒斯提納的錄音。
這張ARCAN的錄音裡,第一首就是帕勒斯提納作品,
只是身為義大利古樂第一品牌,
很遺憾,帕勒斯提納的錄音不多。
但,一定要聽聽試聽一帕勒斯提納的作品,
我一聽就喜歡這曲子,才發現原來這樂器是初見面。
整張唱片都是16、17世紀的Cornetto相關作品。
試聽一搭配了大鍵琴,試聽二〈牧羊人的天使〉搭配管風琴。
試聽三是Cornetto獨奏。
但若不管樂器是什麼,這些音樂也夠精彩。
以試聽一帕勒斯提納的作品,
讓我覺得16世紀的義大利人有這麼活潑、熱情?
尤其帕勒斯提那可是當時聖彼得大教堂的合唱團團長!
寫的作品,竟然敢這般勾引情緒。
這是平價版,380元,不是我折價,別誤會了。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10, 09:46

2025/05/10
一定要聽的複音彌撒


圖檔
廠牌:ARCANA / 編號:A358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早安。
昨天的「可愛多」,愛的人不多。
但今天還是要分享帕勒斯提納的聲樂作品——
我的感想:這是應該聽的複音彌撒。

今年教宗過世,並沒有依往例葬在聖伯多祿大殿(聖彼得大教堂)。
而帕勒斯提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26~1594),
卻是葬在聖伯多祿大殿的義大利音樂家。
原因應該是他擔任這個教堂的合唱團樂長之故。
因樂友指名購買這張片子,我又翻出來聽。
這是張關於帕勒斯提納的聖樂作品錄音,
包括著名的《教皇瑪加利彌撒》、多首經文歌等。
《教皇瑪加利彌撒》的出現,流傳著一些故事:
這個彌撒作品,是為教皇瑪加利的安息禮拜而寫。
瑪加利是個在位僅22天的教皇。
但後來,也有說法謂帕勒斯提納為了讓教會不要禁止使用「複音音樂」,
寫了這首作品,證明複音音樂很美,純粹不複雜。
這個說法的出現是因為,教皇瑪加利逝於1555年,
而考證的資料顯示,帕勒斯提納的《教皇瑪加利彌撒》寫於1562年。
1562年時,羅馬教會會議正在討論禁止使用複調音樂⋯⋯
以上的歷史,我也是看來的。
但這首彌撒音樂,可是認真的聽了。
這是個全部男聲(包括假聲,當時教會裡沒有女聲)的作品。
一層一層的聲音相疊而起,很像傍晚時看著遠山,
一層一層的顏色鋪排散開。
帕勒斯提納把複雜的聲部(有時達7個聲部),
透過巧妙安排加入調性,而非傳統的聲部模仿來展現。
但「一定要聽」的理由,並不是上述的歷史或技巧等,
而是這樣的作品,展現的人聲之美,在教堂裡都不一定能聽到。

而這也可能是少數能買到的帕勒斯提那作品錄音。

聆聽上,請留意——
帕勒斯提那的《教皇瑪加利彌撒》只有5個段落(樂章),
分別是〈垂憐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羔羊經〉。
但這張片子,以這五部經為主題,在前、後、中間,
分別加入帕勒斯提那的其他聖樂作品,大多是經文歌。
所以這張片子,《教皇瑪加利彌撒》只是一部分,
真正呈現的是:帕勒斯提那在聖樂上的高度與魅力。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12, 10:20

2025/05/12
No Strings Attached


圖檔
廠牌:ARCANA / 編號:A570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早安。
今天還是一張ARCANA的唱片。
封面標題為「No Strings Attached」,
這不是2011年英文同名電影《飯飯之交》的配樂。
No Strings Attached意思是答應一件事情「不附帶任何條件」,
在這張唱片,意思卻是「不需要弦樂」——木管就可以辦到了。

巴洛克德國作曲家Johann Christian Schieferdecker(1679~1732),
曾在他的13首《Musikalische Concerte》序言中表示:
「它們是被精心創作,在必要的情況下,
可以只用4個聲音表演,亦即3支雙簧管和1支低音管」。
而晚安曲這張專輯的概念,便來自於此——不必弦樂了。
這是La Petite Écurie雙簧管樂團的第二張專輯。
第一張是ARCANA A527「女王的最愛」(法國安妮女王喜歡的音樂)。
我找不到試聽片遺留在哪,所以沒有提供試聽檔。
不過,「女王的最愛」發行後,得獎無數,
所以,很快又錄了這張「不必弦樂」。
試聽一是英國普賽爾的作品,
其中可以聽到3支雙簧管家1支低音管的合作,
而這個團樂團,和單純的木管樂團不同,
在於,多加了一些古代的打擊樂,
像是常常用到的巴洛克定音鼓。
這個鼓聲的加入,讓這些曲子瞬間有了「管弦樂團」的感覺。
在巴洛克時代,這種定音鼓的加入,其實是可以即興的。
三段試聽,選了三種雙簧管的展現風格,
試聽一像是節奏樂器,試聽二則像是玄樂器——
雙簧管是小提琴與中提琴,低音管成了大提琴般。
至於試聽三,則猶如在展現銅管味道。

從這張唱片,可以看到ARCANA對於古樂的追求與用力。
也同時可以看到,這樣的音樂在現代,喜歡的人口逐漸減少——
至少在台灣是如此。
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唱片,
常常都只需訂個3張,然後拆1張來做試聽,
剩下兩張,可能就會擺上多年,擺到忘了。
我家大人說,何必花力氣介紹這樣的唱片?
「全賣」也不過兩張而已。
是啊,我想到另一個更學術味的品牌RICERCAR,
更慘的品牌。
但是,我覺得他們經營這些古樂錄音,
就是有種No strings attached的精神——
就是做古樂,沒有其他附加條件了。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13, 10:21

2025/05/13
中間聽眾


圖檔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99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午安。
已經連三篇ARCANA,再ARCANA下去——
真的會無條件收攤了。
熱鬧點吧,法國號名家Sarah Willis第四張專輯。
去年,她來台灣演出時,果然是轟動。
當然,她的經紀公司相當主動,也很強勢的宣傳。
但,她「切入」了一個「中間聽眾」的範疇——
這群聽眾需要一點古典,不用太嚴肅,需要一點休閒,要輕鬆,
或者說,需要一點菸酒感,才有輕鬆味。
在這裡,「中間聽眾」不是特定的樂友種類。
而是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塊這樣的「中間聽眾」性格。
有時候,你就是要一點節奏,要一點古典,也要一點汗味。
對古典樂友來說,你有一塊「中堅聽眾」的成分,
也會藏有一塊「中間聽眾」的基因。

我會需要像《教皇瑪加利彌撒》這樣的複調人聲,
也會想聽Sarah Willlis與古巴音樂的互動。
所以,在她的台北場,我遇到了些資深古典友,
也遇到了我以前認為「不會去聽音樂」的老同事。
ALPHA出過這麼多專輯,
不乏這種「中間聽眾」特質的,而且這些專輯賣得都不差,
像是Sarah Willis的專輯已經有絕版了。
而她的片子也是我配合音樂家來台,
在音樂廳現場銷售紀錄裡,唯一賣光的一個例子。
所以,「中間聽眾」就像中間選民一樣,會左右市場。

Sarah Willis的第四張,在音樂上的變化也更加有趣。
這樣的音樂,你需要站起來扭動一下身體,才有味道。
試聽一,你會聽到這種古典法國號手與古巴樂團組合下,
典型的樂器獨奏、合奏,還有人聲一起唱歌。
試聽二,改編自比才的〈哈巴奈拉〉,非常有變化與層次。
試聽三,Sarah讓出位子,讓鋼琴與薩克斯風獨拉風一下。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14, 09:11

2025/05/14
應該是全球最後一套


早安。
前兩天,有新樂友來信詢問,
想買鋼琴家Denis Pascal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
Pascal在Solstice與小提琴家Tosi合作過,
樂友想買的是Pascal在POLYMNIE的錄音。
不巧,庫存都已賣完了,而POLYMNIE老先生也退休了。
但心裡盼望奇蹟出現,還是到工作室翻找一趟。
結果沒找到樂友想買的,但還是有奇蹟——
無意找到François-Frédéric GUY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從李斯特變成貝多芬,哇,跳得有點遠了。

這,應該是全球的最後一套。
GUY的貝多芬,總共9張,最初分成3套出版。
後來出了盒集版,一盒9張(ZZT333)。
但,不管是3小盒或一大盒版,國外都已經絕版。
沒想到,箱子裡還能翻出一套3盒。

François-Frédéric GUY曾是ZZT的音樂總監,
又據說是APLHA負責人的先生。
不過ZZT併入ALPHA之後,他就四處流浪了。
François-Frédéric GUY的封面雖然走性格型男的路線,
但他的貝多芬奏鳴曲演奏上更像是憂鬱的文青。
今天懶惰,就這3小盒一套的貝多芬。
比起過去的老大師版,
GUY更是我常播出來比對其他演奏的基準線。
三小盒,9張,Last one——(已售出)


圖檔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318(3CD)/ 試聽一 / 試聽二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第三集
這集涵括了最後三首奏鳴曲、漢摩克拉維、告別。




圖檔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304(3CD)
貝多芬 / 鋼琴奏鳴曲 第二集




圖檔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111101(3CD)/ 試聽一 / 試聽二
貝多芬 / 鋼琴奏鳴曲 第一集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5-15, 11:19

2025/05/15
德國作曲家Gluck的法文歌劇

午安。
先聽聽兩段合唱。
試聽一
試聽二

來自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1)的法文歌劇——
《伊菲姬尼在奧利德》(Iphigénie en Aulide)。
葛路克是德國人,但卻在法文歌劇大有名氣。
最主要是因為他提倡歌劇改革。
在他的年代,各地都盛行義式歌劇,
獨獨法國歌劇卻較少受影響,有著自己的風格。
凡爾賽出版的CD裡,就有法國思想家盧騷寫的歌劇,
那是用來與拉摩等人「互槓」用的。
試聽一、二,是兩首獨唱+合唱的曲子。
這是當時法國歌劇的特色,葛路克把這魅力帶進他的歌劇。
並且,拉高合唱的比重,讓歌劇的張力起伏更加鮮明。


葛路克的歌劇改革,重點在於捨棄早年義式歌劇裡,
不講究劇情連結,只是秀歌者的花腔演出。
他認為歌劇裡的音樂應該為戲劇服務,而不是服務花腔歌者。
歌劇裡的音樂應該與舞蹈一起展現戲劇精神。
所以,他也大膽地使用管弦樂來伴奏宣敘調,
放棄傳統使用大鍵琴的伴奏方式。
也因為這樣,他的這齣歌劇,雖然有三幕,
但透過音樂,有著很強的連續性。
在這齣《伊菲姬尼在奧利德》裡,總共由70首「音樂」構成,
有序曲、宣敘調、詠嘆調、四重唱、合唱等。
他的魅力在於,你會不自覺地聽完116分鐘。


圖檔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73(2CD)/ 試聽三 / 試聽四 / 試聽五

葛路克曾遊歷義大利、倫敦,寫過不少的義大利歌劇。
他還曾是法國瑪麗皇后年輕時的音樂老師,
後來受瑪麗皇后邀至巴黎創作多年,寫下這些著名法文歌劇。
最有名的當是《奧非歐與尤麗迪希》。
這部歌劇的出現,讓葛路克取代了盧利與拉摩在法國劇的地位。
而《伊菲姬尼在奧利德》則是他晚年作品。
這部歌劇,雖有70首曲子,
但沒有出現一首像《奧非歐與尤麗迪希》裡〈受誘精靈之舞〉的風光。
不過厲害的是,這70首的平均水準很高,每首都有迷人處。
但我們必須記得,因為葛路克這些作為與改革,
後來的莫札特才有被啟發的可能。

ALPHA會出版這個錄音,
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古樂復興運動這麼多年來,
這個劇目,一直沒有被演出,非常可惜。
但實際上,1987年,英國指揮加第納與法國的里昂管弦樂團,
就合作過一次錄音。這個演出錄音有叫好有叫壞。
ALPHA這個錄音由指揮蕭文(Julien Chauvin)擔綱。
我喜歡這個指揮,看好他的戲劇性與音樂處理能力。
雖然,他的樂團聽起來沒有里昂管弦樂團的紮實。
但他帶出的張力與戲劇性,的確迷人。
相對於加第納的人文與悲劇性格,
蕭文的錄音可以讓我坐聽116分鐘。
這個錄音的特別,還在於歌者的選擇,
蕭文要的是聲型能符合:18世紀末,法國風格的表達方式與措辭。
這是什麼意思?
請聽試聽三、四、五,也許有助了解。
不過,請留意,這些試聽檔並非以歌劇裡的順序安排,
而是以吸引你聆聽為目的。
至於歌劇的故事大綱,有看還得花很多力氣才能懂。
但聽音樂,就很夠了,管他的。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98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新發行-新到貨-新話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